蘆山抗震救災親歷記
2013年04月27日 14:10 3387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鎢 作者: 楊榮峰 侯曉濤
4月20日,周末。忙碌工作了一周的我正在享受難得的閑暇時光,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軌跡。地震發(fā)生后不久,我便接到自貢市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希望我能作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救災特派員,去地震災區(qū)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安頓好父母和妻女,我簡單收拾行裝,急匆匆趕往自貢市紅十字會。與紅會的兩位工作人員董林、魏劍峰會合后,紅會領導對我們此行的工作進行了部署。沒有片刻的耽誤,我們立即驅車前往雅安市蘆山縣。輾轉來到成雅高速公路的入口,道路已經封閉。執(zhí)勤民警得知我們是紅十字基金會救災特派員后,果斷放行。
一路上,奔赴災區(qū)的各類抗震救災車輛不斷匯集,我看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懷揣著對災區(qū)人民的深厚感情,義無反顧地前往余震不斷的受災第一線。來到雅安,我們立刻與雅安市紅十字會取得聯(lián)系,辦理進入災區(qū)的相關手續(xù),并在當?shù)匮a充物資。雅安街頭的交警緊張而高效地指揮著交通,雖然空氣中充滿凝重的氛圍,但社會秩序依然良好。
駛出雅安市區(qū)后,道路兩旁漸漸出現(xiàn)地震中垮塌的房屋。氣氛愈加凝重。隨著一路綿延不斷的救災車流,當晚10點,我們到達本次地震的震中,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焦點--蘆山縣城。不大的縣城,此刻已經滿是各類救災車輛和救災隊伍,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電力、通訊、醫(yī)療、消防等各種應急搶險隊伍,還有各類民間救援組織的志愿者,在蘆山縣城的大街小巷緊張忙碌著。
在縣公安局辦公樓前,四川省紅十字會的帳篷前人頭攢動。此刻距離地震發(fā)生僅10多個小時,已經有多支志愿者隊伍集結到省紅會的旗幟下。我觀察了一下,沿街各行業(yè)設立的救災招募點星羅棋布,而紅會的帳篷前聚集的志愿者隊伍是最多的。在大災大難面前,紅十字會的旗幟仍然最具號召力。
在與省紅會溝通協(xié)調后,我們按照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指示迅即開展了三項工作:依托當?shù)丶t會,建立尋人熱線;招募志愿者,接收、分發(fā)救災物資;察看、分析、評估災情。處理好手頭的工作,已是凌晨2點。我無心睡眠,站在街頭好好打量這座夜幕下的縣城。十字路口,交警還在堅守崗位,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從雅安方向駛來的救災車輛接踵而至,遠遠近近的車燈宛如蜿蜒的巨龍。這無盡的車流,彰顯了國家強大的國力,也彰顯了國人對災區(qū)人民深厚的同胞情誼。此時此刻,我心中涌動著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
21日清晨,我們驅車前往周邊受災地區(qū)勘察災情。通往寶興縣的道路受阻,一隊隊解放軍、武警官兵手持鐵鍬等工具,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搶通道路。我們調轉車頭,駛往受災嚴重的龍門鄉(xiāng)。龍門鄉(xiāng)處處可見斷壁殘垣,道路兩旁的民房都不同程度開裂和垮塌,受災群眾住在由塑料薄膜、木板搭建的臨時住所中,災情確實很嚴重。在龍門鄉(xiāng),我們偶遇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她正與受災群眾交談,詢問群眾家中受災情況、身體情況、食物和飲水等供給情況以及未來的生活需求,并為他們送上了慰問品。
接下來的兩天中,我們與紅基會項目部部長助理胡新奇率領的救災工作組一道,開展了對紅基會援建的龍門鄉(xiāng)隆興紅十字博愛學校、思延鄉(xiāng)紅十字博愛初級中學地震損毀情況的評估。令人欣慰的是,兩所援建學校在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除墻面部分開裂外,主體承重結構未出現(xiàn)明顯的損傷。思延鄉(xiāng)紅十字博愛初級中學的校長在介紹災情時一再感謝紅基會,稱多虧了紅基會對援建校舍質量的嚴格把關,學校才沒有出現(xiàn)任何傷亡。目睹此情此景,在場的紅基會工作人員都露出欣慰的神情。在龍門鄉(xiāng)隆興紅十字博愛學校,紅基會還建立起“天使之旅--天使驛站”。今后將以天使驛站為依托,充分發(fā)動志愿者在當?shù)亻_展入戶調查,開展災后需求調查,公布群眾需求,獲取統(tǒng)籌救災及災后援助措施的信息。
4月23日,貝因美集團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向蘆山災區(qū)捐贈價值300萬元的嬰幼兒奶粉,第一批121萬元物資當天抵達蘆山縣。按照縣民政救災物資接收中心的統(tǒng)一安排,我們向蘆山縣清仁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村民進行發(fā)放;同日,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捐贈價值100萬元的3輛豐田漢蘭達越野汽車,從成都4S店提出并抵達紅基會人道物流中心;紅基會還緊急從玉米愛心基金捐贈100萬元用于地震災區(qū),先期購買1000個家庭箱(箱內物包括棉被、手電、雨傘、食品、飲用水、餐具、藥品、衛(wèi)生用品等災區(qū)急需用品),剩余款項將根據(jù)災區(qū)需求用于災區(qū)安置、災后重建等方面。
4月24日,在與救災同仁不分晝夜奮戰(zhàn)5天后,紅基會安排我先期返回自貢。離別之際,我又一次來到縣民政部門設立的救災物資轉運中心。根據(jù)抗震救災指揮部的要求,所有的捐贈物資都必須由縣民政部門統(tǒng)一接收和發(fā)放。面對源源不斷從祖國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救災物資,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應對相當吃力,積壓的救災物資越來越多,轉運中心附近的公路旁等待移交物資的車輛排起了長龍。我意識到天量的救災物資僅靠民政部門的人員來分配發(fā)放,不可避免會造成積壓、滯留。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和隨之而來的救災任務,如何協(xié)調好、發(fā)揮好各類救災機構的作用,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
撤離蘆山縣城,我回到雅安。城區(qū)居民受地震的影響不大,街上的店鋪照常營業(yè),老百姓的生活也如常。剛從重災區(qū)歸來的我,覺得這些貌似平凡無奇的日子,蘊藏的就是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在災區(qū)度過的短短幾天,我看見了志愿者身背救災物資徒步前往受災鄉(xiāng)鎮(zhèn),看見了當?shù)攸h委、政府工作人員幾天幾夜堅守崗位無法回家,看見了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為暢通交通穩(wěn)定秩序付出艱辛努力,看見了紅十字會及各類民間救援機構通宵達旦為災民服務……這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將在我的一生中成為永不磨滅的印跡。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