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稀土懸湖”之困有望消除
2013年06月28日 10:55 4898次瀏覽 來源: 中國化工網 分類: 稀土
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全面鋪開
記者6月26日從包頭市政府了解到,總投資約60億元的包頭市稀土尾礦壩綜合治理六大工程已經全面展開實施,并且取得了顯著進展。該項目有望從根本上消除“稀土懸湖”之困。
包頭市的“稀土懸湖”鮮為人知。原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馬鵬起介紹:“‘稀土懸湖’其實就是包頭稀土尾礦壩,因其存在巨大的安全和環(huán)境隱患而被當地百姓起了個特殊稱謂。”
該尾礦壩體周長達13.6千米,呈橢圓狀, 占地11平方千米。包頭白云鄂博稀土礦平均伴生放射性物質釷0.04%,是典型的天然放射性釷伴生礦。而白云鄂博礦被當做鐵礦進行開采,真正利用起來的稀土只有10%,釷的利用率則為零。白云鄂博礦生產稀土原礦后,含有大量放射性釷元素的尾礦被排放在尾礦壩中。
內蒙古自治區(qū)環(huán)保廳一位知情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尾礦壩頂和壩內水面海平面標高都高于周圍村莊地面海平面標高,是名副其實的“懸湖”。目前壩內儲水量已經超過1750萬立方米,堆存尾礦量 1.6億噸,尾礦壩尾礦渣累積堆存超過2.7億噸。照此計算,在尾礦壩的數億噸尾礦中至少包含了930萬噸稀土和7萬噸放射性釷。
“‘稀土懸湖’治理要加快進度,不然后果十分嚴重。”南京稀土應用研究會副理事長王仲山對此事充滿憂慮。他說,尾礦壩就在市區(qū), 一方面,尾礦對周邊的環(huán)境污染十分嚴重,除了長期以來積累的對地下水的污染,尾礦壩距黃河干流最近處的直線距離僅8.38千米,以西不到20米的地方就是黃河支流;另一方面,包頭處于地震帶上,如果發(fā)生地震或者大量降雨,有可能導致尾礦壩決堤。
如此看來,“稀土懸湖”就像放在母親河以及包頭市居民身邊的一顆“炸彈”,隨時都可能被引爆,好在隱患正在逐步消除。
據記者了解,目前 “六大稀土工程”實施進度明顯加快,包括了尾礦庫周邊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恢復工程、600萬噸級氧化礦選礦生產線和稀土選礦生產線搬遷工程、尾礦庫及周邊地區(qū)保護工程、尾礦庫防滲工程、灰渣壩綜合治理工程和周邊農牧民搬遷安置工程。
截至目前,尾礦庫防滲工程已經基本完工,包鋼集團氧化礦選礦搬遷及白云鄂博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正在加緊施工,今年年內將建成投產。尾礦庫及周邊地區(qū)環(huán)境綠化及水質改善工程目前已經實施17萬平方米,硬化面積約8.4萬平方米,今年將繼續(xù)組織開展10萬至15萬平方米的壩體綠化。針對包鋼稀土分離工序產生的工業(yè)廢水,將按照集中焙燒、集中分離、集中治理的原則,工程實施后可基本實現稀土冶煉含鹽廢水零排放。包鋼尾礦庫及周邊地區(qū)保護工程于2010年開工建設,其中視頻監(jiān)控工程已經建成。電廠灰渣壩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利用灰渣填平包鋼新體系用地、剩余灰渣壩覆土綠化及其相應的澆灌設施建設等內容,工程實施后,可盤活土地50萬平方米用于綠化。尾礦壩周邊已經有5個村300多個農戶搬遷入住新居。
就“稀土懸湖”治理問題有關專家還提出了另外一條途徑。內蒙古科技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院長李繼林教授告訴記者:“‘稀土懸湖’治理不能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需從生產的源頭消除隱患。我國也要盡快出臺類似發(fā)達國家的環(huán)保保證金制度并盡快試點推行。要認真處理好白云鄂博礦開發(fā)、利用、 保護三者的關系,嚴格按照國家對白云鄂博礦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綠色礦山基地的建設要求做好各項工作。同時,還應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步伐,盡快實現無尾選礦,減輕工業(yè)生產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安全的壓力。具體說來,一是要加強綜合利用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大幅提高白云鄂博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水平;二是轉變礦業(yè)發(fā)展方式,加快發(fā)展綠色礦業(yè);三是要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長效機制。要充分發(fā)揮示范工程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白云鄂博礦產資源開發(fā)利 用的總體水平和綜合利用效率。”
據悉,包頭白云鄂博稀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已經入選全國首批建設40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這也是內蒙古唯一入選的全國首批示范基地。下一步包頭市將利用國家優(yōu)惠扶持政策,進一步做好稀土尾礦壩的資源綜合利用開發(fā)工作,確保稀土尾礦環(huán)保安全隱患得到 徹底根除,“稀土懸湖”之困有望完全消除。
責任編輯:曉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