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科研戰(zhàn)線上的鏗鏘玫瑰
2014年09月22日 9:55 468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鎢
她不畏艱辛、刻苦鉆研,創(chuàng)新了稀土冶煉多項新工藝、新技術;她志向堅定,獻身有色冶金事業(yè),無怨無悔、甘于奉獻。她就是江鎢集團有限公司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以下簡稱贛研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冬英。
獻身科研 不懈進取
“搞科研,學習是基礎,務實是根本,創(chuàng)新是關鍵。”幾十年來陳冬英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1988年,陳冬英從南方冶金學院有色金屬冶金專業(yè)畢業(yè),來到國內最早成立的三大有色冶金研究所之一的贛研所工作。她默默地在科研一線從事稀土、鎢冶煉技術開發(fā)與應用研究,一干就是26年。
初進贛研所,陳冬英被分配到冶金研究室。冶金研究室是一個精英薈萃的地方。陳冬英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學習,刻苦鉆研,勤奮上進,很快就適應了研究室的工作環(huán)境,并積極投身于稀土及鎢冶煉技術開發(fā)與應用研究之中。
有色金屬冶煉技術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了解企業(yè)的生產過程與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更要對每個產品和每道工序的細節(jié)都要了解,還要掌握從投料到產成品生成的所有數(shù)據(jù)。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陳冬英與同事們不辭辛苦,經常深入本地區(qū)生產企業(yè)調研,甚至遠赴內蒙古等地企業(yè)進行考察,并始終把科研目標鎖定在生產工藝技術的突破上。不懈地追求與探索,使陳冬英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由當初的一名技術員逐步成長為今天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冶金研究室主任。2014年8月15日,陳冬英入選2014年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名單。
關注前沿 潛心探索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然而,中國稀土工業(yè)在取得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產生了環(huán)保問題。有關資料表明,每生產1噸離子型稀土礦,消耗4~5噸硫酸銨、1.7噸碳酸氫銨;分離1噸南方離子型稀土礦,消耗8~10噸鹽酸,6~8噸液堿或1~1.2噸液氨等。這些化工原材料的應用,最終也產生嚴重污染環(huán)境的廢水、廢氣或廢渣。“三廢”的治理,不僅成為稀土生產企業(yè)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成為了有色金屬冶金科技人員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科研工作是艱苦的,也是枯燥的。陳冬英帶領她的團隊,在贛研所的支持下,以有限的科研經費和所里相對齊備的儀器設備,沉默而長久地進行著稀土冶煉“三廢”治理的研究與試驗。白天,她一頭扎在實驗室做試驗;晚上,回到辦公室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上千個日日夜夜的試驗和分析,陳冬英主持和參與的課題組,研究創(chuàng)新了幾十項新技術,取得一批實用性新成果。與此同時,陳冬英課題組還積極承攬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并收獲累累碩果。
近五年來,陳冬英共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2項,地市級項目12項,產學研合作項目14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地市級二、三等獎4項;獲發(fā)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成果產業(yè)化6項。正因為有陳冬英等一批科技人員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才使得贛研所的國內有色行業(yè)一流科研院所的地位更加牢固、更為突出。
責任編輯: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