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以法律手段遏制土壤重金屬污染
2016年03月06日 12:2 5743次瀏覽 來源: 人民法治網 分類: 重點新聞
“重金屬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唐明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加強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完善土壤質量保護法規(guī),加快出臺《土壤環(huán)境保護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法律手段遏制土壤污染進一步擴大。
據環(huán)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4月17日聯合發(fā)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huán)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土壤污染較重,土壤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主要無機污染物包括鎘、汞、砷、銅、鉛、鉻、鋅、鎳等重金屬。
與此同時,由于重金屬過度使用和不規(guī)范排放,近幾年重金屬污染危害事件越來越多。據環(huán)保部估計,截至2009年,我國受重金屬等污染的土壤面積已達上千萬公頃,污染的耕地達0.1億公頃,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導致糧食減產高達1000余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另據農業(yè)部2014年進行的全國污水灌溉區(qū)域調查,我國污水灌溉區(qū)域面積約140萬公頃,其中重金屬污染面積占64.8%。
“重金屬污染不僅能夠影響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造成減產,有時甚至顆粒無收,更重要的是在土壤—植物—水域系統(tǒng)中的高流動性,使其極易通過農產品或受污染的水進入食物鏈,毒米、毒菜、毒肉、毒水等等嚴重危及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唐明表示,重金屬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修復困難,土壤被污染之后,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土壤質量下降,有益生物群落減少,自凈能力減弱,如果完全依靠其自我更新,耗時將非常之久。
唐明認為,我們無法指望它像空氣和水一樣自我修復。他進一步坦言,盡管我國在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領域已取得一定進展,治理效果也有了較大提升,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唐明看來,重金屬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他從四大方面給出了建議:
一。加強源頭治理力度,減少污染排放。保護土壤,要嚴格控制污染源頭,減少重金屬向土壤環(huán)境的排放,是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根本。要加強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加大執(zhí)法力度,完善土壤質量保護法規(guī),加快出臺《土壤環(huán)境保護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法律手段遏制土壤污染進一步擴大。
二。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污染土壤修復。尤其是要啟動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組織本領域的專家共同致力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技術研究;對已經被污染的土壤,針對不同的污染程度、不同的污染來源,研究不同的修復技術,鼓勵制定植物、微生物和動物等的聯合修復措施;根據生態(tài)學原理,利用修復植物或專性微生物等特異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代謝過程進行生態(tài)修復,并借助物理和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加以強化或條件優(yōu)化的綜合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修復污染土壤。
三。建立有效的土壤污染監(jiān)測體系和土壤污染預警機制。要把土壤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測納入常規(guī)環(huán)境監(jiān)測體系,在現行《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中,增加包括重金屬和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等在內的污染物種類,建立土壤環(huán)境保護標準體系;由于土壤污染的隱蔽性、滯后性和長期性,等到發(fā)現時往往受污染程度較重,而且很難治理。因此,急需建立土壤污染預警機制,及時發(fā)布土壤質量變化信息。
四。加大重金屬污染立地造林,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可利用土地面積逐漸減少,宜林地更加匱乏,亟待開展干旱、鹽堿、貧瘠化、荒漠化和采礦遺地等困難立地條件造林技術的研究力度。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區(qū)為防止食物鏈影響人類的健康安全,要禁止種植農作物和經濟林木,對生物量大、生長周期短、遠離生物鏈的能源植物,開展抗重金屬造林理論基礎和技術的科學研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責任編輯:孟慶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