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不應加杠桿硬推經濟 信貸高增或踩剎車
2016年05月10日 9:27 4979次瀏覽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分類: 重點新聞
繼去年5月20日、今年1月4日后,5月9日的《人民日報》再次刊登了權威人士專訪——《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時隔4個月后,權威人士再次現身,并在文中七處談到“貨幣政策”,而“去杠桿”和匯市也成為高頻關鍵詞。
從過往兩次權威人士的訪談來看,都傳遞出了中央對于經濟政策的重要信號。此次,權威人士提出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權威人士明確貨幣政策仍以“穩(wěn)健”為主,“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提出保持匯率基本穩(wěn)定,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
反對加杠桿硬推經濟
權威人士談道:“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fā)系統(tǒng)性金融危機……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去杠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依法處置非法集資等亂象,切實規(guī)范市場秩序。”
“中國經濟杠桿率的迅速上升已是有目共睹,經濟增長對信貸的過度依賴,已經帶來債務問題的不斷惡化。”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一季度信貸狂奔的局面已經引起了決策層的注意,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對信貸投放“踩剎車”的動作。
此前,業(yè)內有觀點認為,房地產去庫存和去杠桿存在一定矛盾。對此,權威人士也有表態(tài):“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zhèn)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向本報記者解釋,之前談的是“轉杠桿”,通過房地產去庫存來拉動家庭部門加杠桿以對沖企業(yè)部門去杠桿的負面沖擊。但由于這一輪房地產加杠桿過于迅猛而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化風險和潛在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上升,因而隨著政策重心逐步轉向財政,形成“緊信用+貨幣和財政雙寬”的政策組合,從而在實際層面對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大類資產形成去杠桿的效應。
貨幣政策仍以“穩(wěn)健”為主
2016年一季度經濟迎來“開門紅”,其背后是銀行信貸的放量投入。近日,央行公布金融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4.61萬億元,同比多增9301億元,同時超過2009年一季度的4.59萬億元,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
一季度信貸創(chuàng)歷史新高后,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不時傳來。又有市場觀點認為央行短期利率工具不能替代全面降準降息。
對于貨幣政策,權威人士明確表示:“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權威人士文中多處強調貨幣政策仍以“穩(wěn)健”為主,注重把握重點、節(jié)奏、力度。
劉東亮解釋稱,權威人士特別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強刺激,并要拋棄寬松貨幣拉動增長的幻想,近期央行貨幣政策的持穩(wěn)態(tài)度與此基本保持一致。權威人士的觀點,可以被認為是今后貨幣政策將趨于穩(wěn)健,即經濟只要不再次出現超預期惡化,貨幣政策更有可能在目前基礎上進行微調而非大規(guī)模放松,未來降準次數進一步減少。
章俊則表示,從新增貸款、M2增速等各項指標來看,一季度貨幣政策偏寬松,在幫助實體經濟企穩(wěn)的同時也推動了流動性在大類資產間(特別是房地產)的激蕩。二、三季度貨幣政策會回歸穩(wěn)健立場,政府更多地推動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接棒穩(wěn)增長,以期增強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章俊同時提醒,積極財政政策的落實和推進依然需要貨幣政策來配合,因此未來貨幣政策在回歸穩(wěn)健的過程中不會明顯收緊,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更多地表現為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
實際上,央行也透露出與財政政策配合的跡象。近日,央行宣布從5月起,央行每月月初對國家開發(fā)銀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發(fā)放上月特定投向貸款對應的抵押補充貸款(PSL)。4月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13911.89億元。
保持匯率基本穩(wěn)定,雙向浮動有彈性
權威人士明確了匯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匯市要立足于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fā)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jié)機制,在保持匯率基本穩(wěn)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
實際上,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央行新設專欄解釋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根據這一機制,每日中間價的設定既參考上一日收盤價,也會考慮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動。相比去年“8·11”新匯改后中間價完全跟蹤上一日收盤價的方式,新機制增強了人民銀行對匯率中間價的影響力,有利于過濾匯率波動中的噪音,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
劉東亮解釋道:“匯市要立足于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fā)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jié)機制”,這個表態(tài)已經很清晰了——就是沒有必要讓貨幣政策被匯率牽著鼻子走,應該在市場供求的基礎上讓匯率來調節(jié)國際收支,這意味著無論貶值壓力還是升值壓力,只要是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都可以釋放出來,沒必要硬扛。
章俊稱,隨著美聯儲再次啟動加息的時間點往后推,為央行調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定的時間窗口。鑒于央行在上周末公布的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再次詳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內,央行會通過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來實踐新機制,并推動市場形成正向預期。
責任編輯: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