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人的青藏精神可歌可泣
2016年12月27日 8:56 3435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yè)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它獨一無二的地殼結構是開展地質科學研究的圣地殿堂。但受困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和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長期以來,這里的地質調查工作被迫停留在能源資源“遠景規(guī)劃區(qū)”階段。為了填補這片備受寄望的“空白”,從1999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精兵良將,對其開展了多輪次的專項調查。
駐守青藏高原的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志琴、國際大陸鉆探計劃中國委員會副主任楊經綏、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唐菊興、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原主任潘桂棠等一批高水平的地質科學家,他們帶出了國土資源部“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西藏扎西康科研團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等數支高素質隊伍。
長年奮戰(zhàn)在青藏高原的地質工作者,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淚水,有時甚至是生命。但他們卻說,在東西長30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跨越15個緯度、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的“世界屋脊”工作,最缺的是氧氣,不缺的是精神。“我曾參加過青藏考察”是他們對自己作為合格科學家的檢驗以及為祖國建立的功勛。
在2012年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國際上10年來推動喜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十幾年來,這些隊伍創(chuàng)造了許多這樣的“第一”,在板塊構造學、地質找礦方面獲得了一系列頂尖科研成果。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飽含著他們幾千個日夜的艱難求索,而他們的執(zhí)著堅持,亦成就了一段青藏地質人恪守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的不朽傳奇。
編者按: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在雪域高原上搞研究工作,是長期的、艱苦的,需要用青春的時光丈量每一寸冰冷的巖石,需要用科學的眼光搜尋每一處絕無僅有的地學現象。這一定是艱難與喜悅共享,苦行與浪漫同在。這種驅動力絕非金錢能抵,而是決勝青藏高原的信念;這種成就感,絕非功利,而是對“青藏精神”的信仰!青藏地質科研工作本質上是思維品質的提升,是科學空間的拓展,是精神價值的升華!
青藏高原,這片“東連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達萬山之宗的帕米爾高原,北鄰中國內陸沙漠地帶,南眺熱帶亞熱帶風光的印度大平原”的廣袤大地神秘而令人神往。在新生代初葉,印度板塊從岡瓦納古陸掙脫出來向北漂移,在距今6000萬年時,發(fā)生了地球史上的重大事件,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了,于是山呼海嘯,石破天驚,喜瑪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從海底鳧出水面,橫空出世。這里便成為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地,成為“地球第三極”。這里是現代地殼活動的集中表現區(qū),是觀察地球動力學過程的窗口,是全球環(huán)境變化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是生物物種的基因庫。這里,注定是吸引全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已成為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等多學科研究的圣地殿堂,是當代國際多學科研究的前沿與熱點領域。全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質、氣象、考古等多學科的專家們都把目光聚焦在“地球第三極”上。
在我國境內,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廣大地區(qū),東西長30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跨15個緯度,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于是,在地質學界,一個獨特的說法流傳盛久——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它的地殼結構與地球上的許多高原都不一樣,中國地質學家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該出一批世界級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給予了特別關注,也取得了一些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由于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已經開展的科考工作主要集中在范圍十分有限的點、線、面上,而更廣大的區(qū)域范圍則為空白、半空白狀態(tài)的處女地。只有對青藏高原開展全面的區(qū)域性調查,獲得全貌、立體的認識,才能形成關于青藏高原的完整科學理論。1999年7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迅速從全國60多個生產、科研、教學單位中選出萬余名精兵良將,組成24支隊伍奔赴青藏高原,投入到首批640個調查項目中。
也正是從這一影響深遠的決策開始,十幾年內,駐守青藏高原的隊伍中誕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地質科學家,帶出了數支高素質的隊伍,獲得了一系列頂尖科研成果,成就了一段青藏地質人恪守新時期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的不朽傳奇。
責任是完成使命的不竭動力
青藏高原,是地質調查的空白區(qū),也是被寄望于斯的能源資源“遠景規(guī)劃區(qū)”。找礦是開展青藏高原地質調查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
西藏扎西康鉛鋅多金屬礦集區(qū)位于喜馬拉雅成礦帶東段,發(fā)育扎西康、柯月等大型鉛鋅礦床,被認為是藏南喜馬拉雅地區(qū)最具找礦潛力的鉛鋅多金屬礦和金礦資源富集區(qū),具備打造國家級大型鉛鋅多金屬礦資源基地的成礦條件與資源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大陸成礦理論的理想之地。為此,國土資源部于2012年設立了西藏扎西康國家級整裝勘查區(qū),全力推進該地區(qū)的地質找礦與科學研究工作。201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接受西藏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的委托,成為西藏扎西康整裝勘查區(qū)的勘查主體單位,并迅速組建工作目標明確、技術穩(wěn)定的扎西康地調科研工作團隊,揮師喜馬拉雅。經過四年的工作,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扎西康地調科研工作團隊在李光明研究員帶領下,重點開展了整裝勘查區(qū)基礎地質調查與重點礦區(qū)礦產勘查工作,不斷解決影響地質找礦的關鍵地質問題,深化成礦理論認識,及時實現成果轉化,取得了重大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成果,到2016年,扎西康礦區(qū)控制的鉛鋅資源量已達230萬噸。其打造的西藏扎西康整裝勘查區(qū)生產–科研–人才培養(yǎng)基地,已經成為青藏高原找礦實踐的典型示范基地,得到了西藏自治區(qū)地方政府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充分肯定。
從油氣生成和貯藏的地質條件來講,青藏高原有可與中東地區(qū)比肩的優(yōu)勢。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人們對青藏地區(qū)油氣資源的真正了解,幾乎長期處于空白狀態(tài)。2000年,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啟動了以羌塘為主體的青藏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國土資源部重點攻關項目“青藏高原重點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國家油氣專項“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zhàn)略選區(qū)調查與評價”、國家油氣專項“青藏高原重點盆地油氣資源戰(zhàn)略調查與新區(qū)”、國家地質礦產專項“羌塘盆地油氣資源戰(zhàn)略調查”等多輪調查與戰(zhàn)略選區(qū)工作,青藏油氣團隊作為這些項目的核心隊伍,前后組織十幾個單位共2000多人,在藏北高原連續(xù)戰(zhàn)斗了十余個春秋,獲得了羌塘盆地大量的地質、地球物理(重、磁、電、地震)、地球化學、遙感地質、鉆探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目前正在開展的羌塘盆地油氣資源戰(zhàn)略調查項目,其二維地震方法技術的重大突破,引起了中石化等企業(yè)的高度重視,中石化已啟動了羌塘盆地先導性項目,制定了大規(guī)??碧角继劣蜌獾挠媱潯M瓿傻?ldquo;青藏高原重點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項目于2006年榮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zhàn)略選區(qū)調查與評價”項目于2013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藏羌塘盆地油氣資源調查評價”項目于2014年獲西藏自治區(qū)科技進步一等獎。
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陸動力學的興起,重新審視大陸內部的構造理論體系成為相當長時期內地學研究的重心,青藏高原成了大陸動力學研究的最佳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以研究大陸動力學為方向,探索青藏高原形成的科學奧秘。20多年來,在高海拔惡劣環(huán)境下,戰(zhàn)勝了無數艱難困苦,獲得大量的野外第一手資料,取得了許多重要發(fā)現和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科研成果,也打造出一個國內外知名的青藏高原研究團隊。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名單中,這支多年奮斗在青藏高原的研究群體中,有5人以“青藏高原地體拼合和碰撞造山”項目獲獎。
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唐菊興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土資源部“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是我國近20年來活躍在青藏高原開展礦床勘查評價和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研究的重要科研團隊之一。2006年至2013年,研究團隊在西藏甲瑪地區(qū)主持完成了近400個鉆孔的施工,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近18萬米,創(chuàng)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跡。該項目研究團隊突破前人海底噴流成礦理論的認識,按照斑巖-矽卡巖成礦理論,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探明并新增資源量(331+332+333):銅資源量700萬噸,鉬資源量69萬噸,鉛鋅資源量105萬噸,伴生金資源量152噸,伴生銀資源量9995噸。該礦床2010年7月已經投產,年創(chuàng)造利稅近3億。2003年至2013年12月,雄村銅金礦完成施工鉆孔201個,鉆探進尺63233.92米,伴生銅資源量238萬噸,伴生金資源量202.7噸,伴生銀資源量1041.9噸。雄村式銅金礦是岡底斯成礦帶發(fā)現的新的礦床類型,為在岡底斯成礦帶尋找島弧型斑巖銅金礦指明了新的找礦方向,在雄村銅金礦外圍發(fā)現了雄村III號銅金礦等多個礦體。目前,有的已建成礦產開發(fā)基地,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為西藏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創(chuàng)新是攻克難題的關鍵支點
藏南喜馬拉雅成礦帶與扎西康鉛鋅礦集區(qū)大規(guī)模金屬成礦作用與控礦規(guī)律曾長期眾說紛紜,極大地影響了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針對工作區(qū)存在的成礦系統主要控制因素、鉛鋅多金屬與金礦成礦機理、成礦模型、找礦靶區(qū)優(yōu)選、有效勘查方法技術方法組合等關鍵地質礦產問題,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的西藏扎西康科研團隊在不同地質調查與生產項目的支撐下,在扎西康整裝勘查區(qū)開展了1∶5萬區(qū)域地質與礦產地質調查、大比例尺專項地質填圖、典型礦床研究等工作,結合典型礦區(qū)地質特征與巖石物性條件開展有效物探勘查技術方法試驗,通過綜合研究,提出了扎西康鉛鋅多金屬礦集區(qū)經歷了新生代碰撞造山早期大規(guī)模的逆沖推覆與晚期大規(guī)模的伸展拆離等主要構造演化階段,分別制約了礦集區(qū)造山型金成礦系統和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銻金多金屬成礦系統的發(fā)育;錯那洞伸展熱穹窿構造中的新生代深熔花崗質巖漿-熱液作用是控制扎西康鋅多金屬成礦系統發(fā)育的主控因素;穹窿體外圍近南北-北東向張扭性斷裂系統控制了扎西康等大型礦區(qū)主要鉛鋅多金屬礦體的就位,近東西向壓扭性斷裂控制金礦體的形成等新認識,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扎西康鉛鋅礦集區(qū)“伸展熱穹窿控巖,張扭性斷裂控鉛鋅,壓扭性斷裂控金”成礦新模型,由穹窿向外于不同構造部位依次發(fā)育鎢錫礦→鉛鋅多金屬礦→銻金礦的金屬礦化組合,揭示并合理解釋了扎西康鉛鋅多金屬礦集區(qū)區(qū)域構造演化、成礦作用和控礦規(guī)律,為找礦突破提供了理論支撐。結合扎西康鉛鋅礦區(qū)含炭質板巖發(fā)育等特殊的巖石物性條件和成礦控礦特征,通過物化探勘查技術方法試驗與總結,集成了淺部利用高光譜遙感+專項構造蝕變填圖+高密度電法與高精度磁測確定控礦斷裂構造與礦化蝕變組合;深部采用大功率激電測深+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構造原生暈測量進行控礦斷裂構造追蹤與礦化特征探索,進而實現深部找礦靶區(qū)圈定與礦體定位的“遞進式找礦技術勘查方法組合”,解決了礦區(qū)復雜特殊圍巖物性與構造條件下的找礦技術難題,為找礦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原主任潘桂棠先后40多次進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無人區(qū),多次帶領國內外地質學家考察青藏高原。正是因為這扎實的科研基礎,他首先提出“高原地殼形成的三分三重形成模式”,原創(chuàng)性提出源于青藏高原地質實踐的大陸邊緣“多島弧盆系”洋陸轉換構造觀,豐富和發(fā)展了板塊構造學說。他和他的團隊撰寫并出版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青藏高原大地構造及形成演化》、《青藏高原在全球構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西部三江地區(qū)礦產資源開發(fā)及其對策研究》等18本專著和150余篇論文。在評價他的這項研究成果時,馬杏垣院士動情地說:“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系統性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綜合性專著”。在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新成果基礎上,以自主創(chuàng)新的大陸邊緣“多島弧盆系”洋陸轉換構造觀為指導,潘桂棠及其團隊編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鄰區(qū)1∶150萬地質圖、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大地構造圖、成礦地質背景圖等全新的地質-資源系列圖件及其說明書,形成青藏高原區(qū)域整裝成果,提升青藏高原基礎地質水平,為青藏高原區(qū)域資源勘查、地質科學研究、重大工程設施建設、環(huán)境保護與災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撐。該項成果被國土資源部組織的院士、專家鑒定委員會評價為“在青藏高原構造格局、特提斯演化等方面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理念,為高原地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際應用價值,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際知名地質學家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P·Kapp博士評價其“近十年來為促進青藏高原國際地學研究和深入理解喜馬拉雅-西藏-帕米爾造山系做出了最為重大的貢獻”。潘桂棠在地質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15年12月,第14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揭曉,他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這是中國地質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充分肯定了他在地質學領域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獲獎項目“青藏高原地體拼合和碰撞造山”由多項創(chuàng)新理論構成。其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是在高原內部發(fā)現和厘定多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大陸深俯沖和超高壓變質作用(指地表的巖石深俯沖到近100千米深度,形成了含柯石英和金剛石的榴輝巖等超高壓變質巖)的研究,是近20年來大陸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引起全世界地質學家的關注。”國際大陸鉆探計劃中國委員會副主任楊經綏表示,“而在中國多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確定、形成和折返動力學機制以及大地構造背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柴北緣發(fā)現早古生代超高壓變質帶,引起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被標注在全球超高壓變質帶分布圖上,使得中國西部超高壓變質帶成為國內外關注重點及國際會議多次考察路線。由此提出的包括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在內的中央造山帶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印支期三階段演化模式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對解決中國大陸構造的關鍵問題-南/北中國板塊匯聚的動力學具有重要意義。”這支團隊還在西藏羅布莎多個鉻鐵礦礦區(qū)及俄羅斯極地烏拉爾早古生代造山帶蛇綠巖鉻鐵礦中發(fā)現發(fā)現了金剛石等異常地幔礦物,為重新認識蛇綠巖和鉻鐵礦的成因提供了重要證據。他們還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運用“地體”的觀念,通過不同時期諸多地體邊界中的蛇綠巖組合、火山島弧體系及俯沖增生雜巖體的確定,建立青藏高原自北而南由始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復合地體組成的構架,進一步完善青藏高原特提斯“多地體/多島?。嘌笈?多俯沖/多碰撞/多造山”的動力學過程。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博士紀戰(zhàn)勝參與完成了措勤盆地海相地層試點填圖工作。他認為,這次填圖實現了對措勤盆地油氣地質背景認識從“油氣地質條件差-一般”到“油氣地質條件優(yōu)越”的質的轉變。“以往,對措勤盆地海相地層的認知是,沉積建造條件不佳,構造破壞強烈,所以油氣前景不佳。但我們在填圖過程中,在班戈縣保吉鄉(xiāng)納木錯西岸的白云相古格層系中發(fā)現了干瀝青,證明了古格層系是具有油氣顯示的含油氣層系,白云巖是優(yōu)質儲層,含瀝青的白云巖的發(fā)現為古格層系的油氣勘探展示了光明前景,也指示了明確的勘探方向。”根據專題填圖成果,他的團隊還提出了“在措勤盆地北部下白堊統組成的復式背向斜區(qū),開展針對上侏羅統吐卡日組的油氣物探和鉆探工作”的建議,并且指出了保吉鄉(xiāng)背斜和馬躍鄉(xiāng)背斜兩個油氣勘探的靶區(qū)。
在2012年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國際上10年來推動喜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在我國乃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空白區(qū)的全覆蓋,面積達220萬平方千米,完成了177幅地質填圖,而且經過研究,在青藏高原還發(fā)現了3個重要的成礦帶。不僅止于此,該團隊提出并識別出岡底斯成礦帶島弧型斑巖銅金成礦作用,解決了西藏尋找島弧型斑巖銅金礦的關鍵性科學問題,為西藏環(huán)境脆弱地區(qū)經濟開發(fā)優(yōu)勢礦產起到重要作用。提出西藏岡底斯成礦帶、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存在斑巖-淺成低溫熱液成礦作用的認識,并在多龍礦集區(qū)鐵格隆南銅(金)礦床、南木林盆地斯弄多銀鉛鋅礦床得到驗證。多龍礦集區(qū)鐵格隆南銅(金)礦床的發(fā)現結束了西藏沒有超大型高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銀)礦床的歷史,開辟了區(qū)域找礦新方向。發(fā)現并確認岡底斯斯弄多低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使廣泛發(fā)育于西藏岡底斯南部的古近紀林子宗群陸相火山巖出露區(qū)有望實現富銀鉛鋅礦的找礦突破,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指導意義。解剖了岡底斯成礦帶推覆滑覆構造顯著的控巖控礦特征,并在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銅山南坑得到驗證,解決了世界級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巨量金屬堆積和成礦的關鍵因素。
合作是成果共贏的重要保障
西藏羅布莎和俄羅斯烏拉爾蛇綠巖鉻鐵礦中發(fā)現的特殊地幔礦物群,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許多人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相信這些地幔超高壓礦物有可能來自深部地幔,認為新發(fā)現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問題,開辟了地幔超高壓礦物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并可能因此而改變以往對蛇綠巖成因的認識。“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有一系列的問題尚待解決。”楊經綏表示,“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年代、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構造背景的造山帶蛇綠巖鉻鐵礦和地幔橄欖巖中是否會普遍含金剛石等深部礦物?蛇綠巖鉻鐵礦和地幔橄欖巖中的金剛石等強還原超高壓礦物的物質來源、形成和保留的機制及如何被帶到地表?這些物質的存在對地幔的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含強還原超高壓礦物的載體鉻鐵礦的成因?相關地幔橄欖巖的成因和演化歷史?強還原超高壓礦物、地幔橄欖巖和鉻鐵礦三者之間的成因有什么聯系?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解決問題不可能僅僅依靠中國科學家,需要國際專家的參與協助。”于是,楊經綏與眾多科學家一道,提出一個多國合作計劃,對全球不同時代、地域和構造背景的蛇綠巖和大洋巖石圈開展新一輪研究,探討金剛石等超高壓礦物在它們中的賦存狀態(tài)及其形成和保留過程,探討蛇綠巖地幔橄欖巖和鉻鐵礦的深部成因及產出規(guī)律。2014年,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研究中心“(CARMA)成立,這是以楊經綏研究員為首的實驗室蛇綠巖研究團隊云集國外10余名著名蛇綠巖和地幔巖研究專家成立的一個國際型的、自由組合的研究平臺,致力于全球蛇綠巖地幔巖和鉻鐵礦研究,為揭示地幔物質組成和深部地質作用及蛇綠巖中鉻鐵礦的形成深度和成因機制而共同努力。
地幔研究中心(CARMA)是一個典型的國際型班底,組成人員分別是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Miami University, USA);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Australia);加拿大達霍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 Canada);挪威卑爾根大學(Bergen University,Norway);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Sweden);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UK);英國德比大學(Derby University,UK);德國亥姆霍茲波茨坦中心(GFZ,German);德國亥姆霍茲波茨坦中心(GFZ,German)等多個國家的蛇綠巖和地幔巖研究機構的專家。研究類型覆蓋智利南部、澳大利亞-太平洋洋脊Macquarie島的洋脊型蛇綠巖,意大利亞平寧山脈的中生代Ligurian大陸邊緣型蛇綠巖,阿爾巴尼亞的中生代Mirdita蛇綠巖、土耳其的中生代Kizildag蛇綠巖、阿曼的中生代Semail 蛇綠巖、塞浦路斯的中生代Troodos蛇綠巖、加拿大加里東期Bay of Island蛇綠巖、挪威的加里東期的Karmoy和Solund蛇綠巖等SSZ型蛇綠巖,菲律賓的Zambales蛇綠巖、美國西海岸的Josephine蛇綠巖、古巴的Moa-Baracoa 蛇綠巖、日本的Kamuikotan蛇綠巖等火山弧形蛇綠巖。力求開展全球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和不同構造背景產出的代表性蛇綠巖地幔橄欖巖和豆莢狀鉻鐵礦的礦物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查明金剛石等超還原超高壓礦物群和其他礦物在大洋巖石圈中的空間展布、賦存狀態(tài)及其形成和保留過程,探討地幔物質組成和深部地質作用及蛇綠巖中鉻鐵礦的形成深度和成因機制,并為國家的鉻鐵礦找礦服務。
近些年,另一個引人側目的隊伍是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他們遵循“公益先行,商業(yè)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礦新機制,以“采、學、研、用”四結合的合作勘查模式,完成了一系列合作項目。2013年,該團隊開始對中鋁資源公司所屬的多龍勘查區(qū)9宗礦權,開展勘查工作部署、找礦標志、找礦地質條件研究,找礦靶區(qū)優(yōu)選工作,同時負責建立勘查技術體系,進行現場質量監(jiān)控和技術支撐。至2014年底,多龍整裝勘查區(qū)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自2014年起,該團隊連續(xù)為人社部組織的西藏高層次地質人才培訓2期學員共計120余人;為西藏地質六隊、西藏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西藏地熱隊等地勘單位培訓技術人員200余人次。解決了數百名當地藏族同胞的就業(yè)問題,為藏區(qū)經濟的騰飛和跨越式發(fā)展以及地區(qū)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奉獻是堅守信仰的永恒主題
在青藏高原搞研究工作,從精神層面講,體現了地質工作者對事業(yè)的奉獻,這也是建立在地質工作者對自然的大愛的基礎上。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的核心是已年過七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志琴,她也是20世紀90年代中法青藏高原合作的中方隊長。幾十年中,她帶領團隊跑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qū),熟知高原的大地構造及關鍵問題所在。在喜馬拉雅、帕米爾、龍門山和橫斷山地區(qū),都有她的團隊留下的足跡。他們說,“每年上青藏高原,已成為習慣”。從20世紀70年代起,楊經綏開始進行藏北的東巧鉻鐵礦床研究。除了在加拿大留學的8年,多年來,他一直奮斗在青藏高原,是群體中組織大兵團野外作戰(zhàn)的指揮員和中流砥柱。這也成就了他一系列“幸運”的重要發(fā)現。而多年在高原艱苦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的經驗,也使他能在多次險情危難中沉著應對,開展救援。記者到訪當日,他解答學術問題思路清晰,專業(yè)嫻熟,云淡風輕。而他的同事私下對記者說,他剛剛經歷了野外車禍,自己身受重傷,卻讓救護車先救他人,彼時傷痛未愈,“楊教授是帶著內傷接受采訪的啊!”而團隊中的業(yè)務骨干李海兵,從剛畢業(yè)的年輕博士成長為研究高原的專家和學科的帶頭人,也已經在高原拼搏了20多年,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我們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質災害機理,最有利的時機是災害發(fā)生的相對時段。地震發(fā)生時,剔除危害因素,對于研究來說是天賜良機。所以,地震來了,別人是往外跑,我們是往里沖。”
21年來,唐菊興幾乎每年都有1/3的時間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過,最長的一次,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最初去西藏,從成都出發(fā)要走一個星期,一路顛簸,因為堵車在路上多滯留一周以上是常有的事。高原的夜晚溫度特別低,大家擠在車里凍得直發(fā)抖。唐菊興就會鼓勵安慰隊員們,要共度難關。由于海拔、氣候等條件的限制,在幅員遼闊的青藏高原進行科學研究特別艱難,尤其是缺乏基礎研究資料,缺少在高原地區(qū)所必須的獨特勘查技術和裝備。人們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20多年中,唐菊興團隊中的面孔在不斷變換,而他卻始終如一,堅持奮戰(zhàn),初心不改。他用雙腳丈量著這片高地,尋找著沉睡億萬年的地質寶藏。他說,奮戰(zhàn)在青藏高原的地質工作者,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淚水,甚至是生命。青藏高原給予我廣闊的胸懷,收獲的喜悅和成熟的思維。付出了就會有收獲,但堅持是最重要的。在青藏高原,唯有堅持,再大的困難都會克服;唯有堅持,才能發(fā)現和評價一個個大礦床。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極寒氣候,對人體的心肺功能損傷極大。在領略到了高原的魅力和精彩以及賦予的創(chuàng)新靈感和驚喜收獲的同時,地質科學家們也都付出傷痛和健康的代價。然而,他們依然是探索青藏的主力軍。正如流行在西藏地礦行業(yè)的那句話所說的——在青藏高原工作,最缺的是氧氣,不缺的是精神!
西藏作家馬麗華在她所寫的《青藏蒼?!分?,曾這樣總結青藏高原工作的科學家群體的共同的特點——像人們參加過一次勝利的戰(zhàn)斗一樣,把“我曾參加過青藏考察”作為自己是合格的科學家和為祖國而建立功勛。他們就是這樣一個以默默耕耘青藏高原為至上榮耀的群體,不計辛勞,不計危難。
責任編輯:羅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