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鉆探工人到大國工匠
2019年03月19日 9:32 3573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yè)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李 平
“從地表向地心,他讓探寶‘銀針’不斷挺進。一腔熱血,融進千米厚土;一縷微光,射穿巖層深處。他讓鉆頭行走的深度,矗立為行業(yè)的高度。”這是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給鉆探專家朱恒銀的頒獎詞。
3月1日晚8時許,全國勞動模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恒銀身著藍色的地質隊隊服,登上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的舞臺。他以我國深部地質找礦鉆探領跑者的身份成為十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之一。
地質勘探水平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厚重的地球深部,鉆頭每前進一米,都面臨高溫、高壓的巨大挑戰(zhàn)。從業(yè)44年,朱恒銀的勘探工作為國家創(chuàng)造的價值以上千億計。能打出2706.68米超深孔的新型深孔鉆機,創(chuàng)下國內小口徑地質巖芯鉆探的最深紀錄;受控定向鉆探技術及深部礦體勘探鉆探技術方法、設備研究為地質找礦勘探方法、巖土工程關鍵技術的突破作出了重大貢獻。朱恒銀主持研究的多項地質鉆探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朱恒銀的“匠心記憶”是一枚取自地下1000米以下的礦芯。這枚礦芯來自于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銅礦。朱恒銀及其團隊通過定向鉆探技術在這個曾被判了“死刑”的礦區(qū)中發(fā)現(xiàn)了10萬多噸的銅礦床。“礦芯取出來時,工人們都流下了眼淚。”他介紹。礦山的枯竭意味著工人們面臨待崗、轉崗的困境。礦藏的發(fā)現(xiàn)讓礦山的開采壽命延續(xù)了30年,為3000多名工人解決了后續(xù)就業(yè)問題。這項技術在全國50多個礦區(qū)推廣應用后,產生的經濟效益高達數(shù)千億元。
頒獎典禮現(xiàn)場,“蛟龍?zhí)?rdquo;海試現(xiàn)場總指揮劉峰為朱恒銀頒獎。“能得到這樣的榮譽,我本人也感到非常激動。”朱恒銀說,“這是對我們一線地質工作者的認可和激勵。”他表示目前正著手開展新型能源的勘探工作,日后將繼續(xù)“向地球深部進軍”。
焊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fā)動機的技能專家高鳳林、破解“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核心技術難題的焊工李萬君、為“嫦娥探月”組配高精度射電望遠鏡的鉗工夏立......這次當選的十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業(yè)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也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傳承者。
據悉,本次“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自去年6月啟動,經過全國各級工會層層選拔和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最終推選并投票產生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本次活動展示了中國在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歷史進程中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聚焦關鍵環(huán)節(jié)中的一位位產業(yè)工人,分享他們參與這些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的感人故事,把握“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時代脈搏,契合了“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和時代召喚。
責任編輯: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hainanguoqua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